「處暑」
大家早安!今天深夜將進入「處暑」節氣了!
今天是甲辰年七月十九日(2024-08-22),在今天的最後5分鐘,也就是亥時末(22時55分),就將進入「處暑」節氣!而子時一到,也結束前後四十天的「三伏」日了!
「立秋」過後,又有一個「暑」天「處暑」。這在節氣轉換中是唯一的例子,可見「暑」熱的威力。「處暑」的「處」讀第三聲,是「止」的意思。「處暑」是說「暑將伏而潛處」。暑氣止,則寒氣漸生,天氣逐漸轉涼。
處暑「三候」是:
初五日「鷹祭鳥」:是承「小暑」的「鷹乃學習」而來。還是引乾隆的詩幫助了解:
幾人熟讀禽經者,族類仍訛鳩與鷹。羽翼已成應搏擊,生鮮欲啗且憑陵。
彼其在野傳疑幻,若此居籠見那曾。月令分明言獺祭,祭先之語典何徵。
《禽經》一書,經四庫全書館臣考證,以其文理類似王安石(1021辛酉-1086)的《字說》,而認為是傳王氏學的人所偽託。在北宋後期,陸佃(1042壬午-1102)的《埤雅》中開始出現;陸佃是陸游的祖父,正是極尊信王安石的人。
乾隆詩的首兩句質疑:究竟是「鷹」或是「鳩」,一直有爭議。三、四兩句說:既然羽翼長成,當然就會攻擊取食。後四句針對古代流傳的說法:「當鷹攫得食物後,必先排列在前,有如古禮中先祭後食的儀式」表示懷疑。或者以為就如大家所熟悉的「獺祭」。再者,也有人以為:「鷹把獵物擺在地上,就如貓捉了老鼠,先戲弄一番後,再撕食一樣」。「鷹祭鳥」的「祭」字,一直是討論的焦點。
次五日「天地始肅」:
秋是刑官商作聲,狀為義氣肅而清。地乾潦盡波光淨,天淡雲閒曦影明。
粤宛設如闕收歛,廣輪亦豈鎮榮生。蕭森巫峽當年況,杜老因之八首成。
杜甫〈秋興八首〉作於從四川夔州準備穿過「巫峽」時!
後五日「禾乃登」:
春生夏長逮秋成,何日不籌雨與晴。幸得圃場登寶穡,幾多辛苦共農氓。
餘三餘九猶須計,如坻如京那易盈。寄語方來為政者,勿將容易説豐亨。
為政者最該避免口誤,否則必然會造成困擾傷害,難以補救;所以說「君無戲言」!
十天前是「中元節」,古人以為是「酷暑」結束的時候!今天起,天氣應會日漸涼爽,因為明天就「出伏」了,長達40天的「三伏天」終於也忍過了!
古人的詩作或可以證明;南宋蘇泂(1170庚寅-?)說:
處暑無三日,新凉直萬金。白頭更世事,青草印禪心。
放鶴婆娑舞,聴蛩斷續吟。極知仁者壽,未必海之深。
元初仇遠(1247丁未-1326)<處暑後風雨>也說:
疾風驅急雨,殘暑掃除空。因識炎涼態,都來頃刻中。
紙窗嫌有隙,紈扇笑無功。兒讀秋聲賦,令人憶醉翁。
雖將「處暑」,畢竟已過了「立秋」,大家也讀過「醉翁」
歐陽修(1007丁未-1072)的〈秋聲賦〉吧!比他早了一百多年的唐代詩人劉禹錫(772壬子-842)也寫過〈秋聲賦〉喔!開篇一段是:
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,百蟲迎暮兮萬葉吟秋!
欲辭林而蕭颯,潛命侶以啁啾。
送將歸兮臨水,非吾土兮登樓。
晚枝多露蟬之思,夕草起寒螿之愁!
哈!都是賦「秋聲」,又有什麼不同呢?戲湊四句贊之;
〈處暑 讀夢得、醉翁秋聲賦〉:
夢得楚騷吟老情,醉翁散語理多明。秋來自有秋聲聽,
雲起風飆各有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