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興化文獻的象徵
興化府轄莆田仙遊二縣,民風淳樸,魚米之鄉,詩書禮義,為八閩之甲。宋元明清各代,地靈人傑,鴻儒名臣輩出。民國以還,受高等教育者,亦為全國之冠。煙雲翰墨,錦鏽文章,海濱鄒魯,文獻名邦。職是之故,鄉土觀念特深,鄉情特濃,舉凡海內外鄉人麕集之處,具有經濟基礎及社會地位者,恆率先倡導籌建「興安會館」,基業鼎盛,歷數百年而不衰。年深外境猶吾境,日久他鄉即故鄉,守望相助,敦土敦仁,傳統精神,至足珍貴。
臺北市為臺灣首善之區,人文薈萃,文化、政治、經濟中心,有鑒於建設「興安會館」之必要。爰由現任林秀欒理事長於民國61年率領理監事成立籌建委員會,廣為勸募。荷蒙海內外莆仙同鄉熱心人士,慷慨解囊,踴躍捐輸興建,歷經七餘載,終於落成。
巍峨會館,藉資共謀鄉人公益,並逢邦家慶典與民間節日,聚首一堂,期效法先賢,恢宏志節,發揚傳統精神,誠為興化文獻之象徵焉!
「兩岸化文交流」的橋樑
幾近半世紀的時光,兩岸隔離,雖然因為時代變遷,世事多元變化,但本是同根生的同胞,親情不減當年;親同手足,不至於兄弟鬩牆,祇是久為隔離,暫有生疏之感。是故兩岸的主導人,想盡種種交流方式,謀求統一。
國家之事,匹夫有責,臺北市莆仙同鄉會雖為民間團體,自有一番責任。近年以來,來充當「兩岸文化交流」的橋樑,為國家盡綿薄之力。
吾鄉「興化」,素有「文獻名邦」、「海濱鄒魯」的譽稱。臺北市莆仙同鄉會自成立以來,在半世紀之間,以發揚我「文獻名邦」之文化為職志,以凝聚故鄉鄉親父老之鄉情為宗,旨以互傳故鄉文化藉以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為基礎,自認為充當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。
臺灣興安會館籌建緣起 鄭傑民
興化古為荒蕪之區,自五胡之亂,衣冠南渡,洎乎唐宋,彬彬然與中原並驅,上國爭衡矣。此固由於教敷化行,生民荷載育之恩,而山川聳秀,人物靈傑,亦有以致之。其間名臣賢儒義士,烺烺炳炳,罔不砥礪行,引社會稷興亡為己任,著聲名於竹帛,昭勳績於簡冊,後先輝映,或為國捐軀,從容赴義,如陳君銳淬,阮千里駿,或廉潔可風,孝悌足式,如王開家彥,黃汝亨乾亨等,皆不一而足;他如忠介剛直名標史乘者如君謨襄,陳君賁文龍、林翰荃蘭友、林若雨潤、朱立望繼祚、彭奮斯鵬等尤不可勝數也。外而鄭夾漈以史學顯世,劉後村以詩詞名家,皆世所熟知者。至於烈女節婦,閭異行之士,所在多有。故興化雖處海濱,而齊名鄒魯,一統志云:「福建八閩,而詩書禮義,興化為之冠」,良有以也。
後世鄉人,散居四,方皆能發揚先緒,扶顛持危,每建館舍共公益,或逢邦家慶典,民間節日,聚首一堂,用期效法先,賢恢宏志節。閩臺相隔僅一衣帶水,昇平之,日往來如梭,光後之後,鄉人來臺益眾,神州板蕩,忠貞人士,追隨政府播遷,雖報國有心,而謀議無所。臺北市莆仙同鄉會螘碩、林秀欒諸先生有鑒於,此乃於民國61年10月倡議籌建臺灣興安會館,以為鄉人敦品睦誼,創業垂統之象徵。公推林理事長秀欒為籌建主任委員,主持其事。經始之初,深獲海內外鄉胞熱烈響應,翌年4月,購坸臺北市同安街90號,然作始也簡,將畢也,鉅幸荷東南亞旅臺同鄉李文輝先生見義勇為,於民國65年7月,陪同林理事長秀欒先生南渡,作將伯之呼,克蒙僑領陳耀如、王亞祿、陳子興、黃文華、李文正、林金樹諸先生積極贊助,並承印尼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各地僑胞同心戳力,踴躍捐輸,用能集腋成裘,共襄盛舉。今會館新廈於民國67年9月觀成,上下凡四樓,以一樓為禮堂,二、三樓為辦公暨同鄉商旅憩之所,四樓迎祀吾鄉湄州天上聖母,顏曰天后宮,兼祀吾邵先聖先賢。爰誌其籌建經過,勒石紀念,後之鄉人咸知締造艱難,協力維護,紹先哲之風規,垂後人之矩範,庶毋負海濱鄒之高風云爾。是為記。
中華民國67年歲次戊午三月吉旦
節錄臺灣興安會館落成紀念專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