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小寒」
今天是癸卯年十一月二十五日(2024-01-06),寅時(04時49分)就進入 「小寒」節氣了!時間過得真快呀!好像沒飲幾回美酒,卻有幾位老友遠行了!呵!竟又到「小寒」了!
唐人孔穎達(574甲午-648)說:
小寒,冰猶未盛;大寒乃盛。
有人說「小寒」是「風寒」,「大寒」是「氣寒」;在寶島,除了高山,會有「風寒」又「氣寒」的陰冷天候嗎?
「小寒」的三候:
初五日「雁北向」:乾隆解釋說:
名之陽鳥以隨陽,曦御北移北向當。已注意焉彼沙漠,行將別矣此瀟湘。
由來逆旅原無定,設曰攸居曷有常。桃李園中春夜宴,李青蓮句豈為狂。
雁是候鳥,又稱隨陽鳥;秋季從北方向南飛以避寒,據說最南只能到湖南「衡山」的「迴雁峰」;而在「小寒」時,因為北方「陽」氣萌生,於是又開始向北飛。古人觀察入微,雁無論南遷或北返,都是由大雁(鴻)先行,然後小雁才漸漸跟隨。結兩句借雁的遷移,引李白(701辛丑-762)文抒感;李白作<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>,開篇說:「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,光隂者百代之過客;而浮生若夢,為歡幾何!古人秉燭夜遊,良有以也!」再者,古人以為如果此時雁還不飛回北方家園,可能就是「民不懷土」的反映,當政的人就要小心了。(《周書・時訓》)
次五日「鵲始巢」:乾隆說:
禽中最具性靈物,子月搆巢擇向明。抵玉或緣占噩夢,傳枝却解為孚生。
知風因以分髙下,背歲兼能避懼驚。一節祗應憎爾者,每當望雨乃呼晴。
唐代陳仲師<鵲巢背太歳賦>說:
營巢有因,惟鵲無倫。始自「小寒」之日,不當太歳之神。…
且其矯翼徘徊,向隅棲息,時懐擇木之智,日就積薪之力。
對於鵲營巢事,稱讚有加。
古人對鵲的認識是:
善為巢,開口背太歲。此非才智,任自然也。
其聲楂楂然,南人聞其噪則喜,北人聞其噪則悲。
未必鵲之能知吉凶,蓋人自為之悲喜然耳。
鵲的巢,巢口不擇方位,而只向天際,是順自然需要。第三句「抵玉」之說,出於漢・桓寛<鹽鐵論>:
崑崙之下,以玉璞抵鵲。
當地人因厭惡鵲鳥,而用玉璞阻擋。乾隆原以為「此不過舉烏有之事,喻貴人之所賤。」後來才確知在新疆和闐真有其事,於是寫了<玉璞抵鵲説> 一文,以澄清事實。第四句「孚」是「鳥抱子」;鵲鳥竟知擇木築巢育子。 末兩句用「鳩佔鵲巢」事;鳩鳥呼晴,鵲則喚雨,故鳩鳥最憎恨鵲。明人 文徵明(1470庚寅-1559)有〈題枯木竹石上集鳩鵲〉詩云:
鳩一聲來鵲一聲,鳩能喚雨鵲呼晴。天公見此難分辨,晴不成時落不成。
哈!真是老天難為! 鵲感受到陽氣萌生,所以開始為來年需要而築巢。 而《周書・時訓》篇還說:「鵲不始巢,國不安寧」,也可以從乾隆的 <玉璞抵鵲説>得到解釋。
後五日「雉雊」:乾隆說:
禽鳴屈頸象如勾(自注:凡鳥鳴必屈其頸,蓋用力以揚其音也。)
雉雊應於音義求。能識一陽回地肺,因倡百鳥發春喉。
周人漫擬尚求喻,宋帝遲懐空返羞。設以如臯論恒理,斯時微覺先乎不。
(自注:雉鳴應於春,故得其卵,必於首夏,此經屢驗者。《月令》屬之冬,似乎過早,實亦未之聞也。)
按: 「雉雊」就是雉鳴。雉是陽鳥,雌雄同鳴;感於陽而有聲。「周人漫擬尚求喻」指自己對《周書・時訓》篇記載的求證態度。乾隆認為不應該在冬天就有雉鳴,未免太過早了。而《周書・時訓》篇還說此時如雉不鳴,則「國乃大水」。就不知該如何解釋了!第六句用南朝宋明帝(465-472在位)射雉,半日無所得,感到羞赧。召問侍臣曰:「吾旦來如皋,遂空行,可笑。」(《南齊書・褚炫傳》)即所謂「空返羞」者。第七句用《左傳》昭公二十八年「御以如皋,射雉獲之」事。「恒理」,常理,是說以常理論之,雉在「小寒」鳴叫,不會稍早了些嗎?
專詠「小寒」的詩很少,試舉兩首為例:
明・陶宗儀(1329己巳-1410)<十一月廿七日雪明日小寒>:
九冥裁剪密還稀,驢背旗亭索酒時。剡水懷人乗逸興,梁園授簡騁妍詞。
小寒紀節欣相遇,瑞兆占年定可期。莫塑獅兒供一笑,掃來煮茗快幽思。
清・張英(1637-1708)<小寒日梅放一枝>:
百計求閒苦太癡,爛柯聊且坐觀棋。麝臍香暖琴三疊,鹿角霜濃酒一巵。
温室簾開新月夜,瓦盆梅發小寒時。冥鴻斥鷃無窮事,一任天公更不疑。
呵!勉強湊四句寄興。<癸卯小寒>:
小寒忽到嘆蒼茫,細雨誰知溼流光。又聽舊游去天上,人間愉快更需忙!
(2024-01-05,23時10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