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興化府鄉賢-蔡襄】蔡襄與「洛陽橋」、「茶錄」、「荔枝譜」 / 作者:本會評議委員會主任委員黃啟方教授

【興化府鄉賢-蔡襄】蔡襄與「洛陽橋」、「茶錄」、「荔枝譜」
蔡襄(1012壬子-1067)字君謨,福建仙遊人。
蔡襄在<丙午二月十二日雜言>詩的開篇四句說:
仲春一浹,我生之辰。紀歲之行,五十有五。慈親是時九十二,稱觴獻壽於膝下。
丙午年是宋英宗治平三年(1066);則蔡襄生於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壬子歲二月 十二日(1012/03/07)。
宋仁宗天聖八年(1030),蔡襄十八歲,以農家子進京應進士試,獲開封府第一名;和獲太學第一名的歐陽修(1007丁未-1072),同登當年進士甲科(等)。
歐陽修江西人,對這位比自己小五歲卻早六年登第的福建農村少年,必是刮目相看;相交日長,相惜相得,終於自許為「與公遊最久,而相知之最深者」!
蔡襄最後官職是端明殿學士、禮部侍郎知杭州;南宋孝宗時追諡「忠惠」。有《端明集》、《茶錄》、《荔枝譜》傳世。
仁宗嘉祐三年(1058年)七月,蔡襄擔任泉州知州,並立即主動參與洛陽橋(一名「萬安橋」)的修建工作。他號召捐款,並用養殖海蠣的方式加固橋墩,同時利用潮水漲落成功架設橋面。嘉祐四年(1059年)十二月,洛陽橋正式完工,蔡襄為此專門題寫了〈萬安橋記〉。洛陽橋也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橋。因其在洛陽江上而得名洛陽橋。相傳唐朝年間,唐宣宗微服出巡至泉州惠安縣西北的一條河旁,稱該河周邊的風景和洛陽有些相似,該河遂得名洛陽江。
蔡襄在五十五歲時為九十二歲的母親「稱觴獻壽」,不料當年十月母親遽逝;他請歐陽修為母親寫「墓誌銘」;歐陽修<長安郡太君盧氏墓誌銘>說:
治平三年十月某日,卒于杭州之官舍,享年九十有二。
蔡襄的表現,極得仁宗皇帝的讚賞,曾說:「有子如此,其母之賢可知!」並對蔡母有特別封賜!
母喪未滿歲,不料蔡襄竟也一病不起;歐陽修<端明殿學士蔡公墓誌銘>說:
以母老,求知杭州;即拜端明殿學士以往。三年,徙南京留守。
未行, 丁母夫人憂。明年八月某日,以疾卒于家,享年五十有六。
歐陽修感性的說:公年十八,以農家子舉進士,為開封第一,名動京師。公為文章,清遒粹美。…工於書畫,頗自惜,不妄為人書;故其殘章斷稿,
人悉珍藏,而仁宗尤愛稱之。御製<元舅隴西王碑文>,詔公書之;其後命學士撰<温成皇后碑文>, 又敕公書;則辭不肯書,曰:「此待詔職也!」
可見其為人。當歐陽修撰成《集古錄》時,特專函懇請蔡襄書寫自己作的<序>,以便刻石;<與蔡君謨求書集古錄序書>說:
僕之文陋矣,顧不能以自傳,其或幸而得所託,則未必不傳也!
由是言之, 為僕不朽之託者在君謨一揮毫之頃爾!竊惟君子樂善,欲成人之美者;或 聞斯說,謂宜有不能却也!故輒持其說以進而不疑!伏惟幸察!
蔡襄的回應是:<答歐陽永叔書>:某非以書自名而取髙,誠以不相知者以利見臨也,蓋辭其可辭,其不可辭者不辭也!如公之文與所尚,誠得附名篇末,以永其傳,兹其幸也!其敢辭焉!
《集古錄》書中凡涉及古賢法書者,歐陽公多採用蔡君謨之論定。
蔡襄書寫了《集古錄序》,歐陽修為表示感謝,贈以潤筆:蔡君謨既為余書《集古錄目序》刻石,其字尤精勁,為世所珍。
余以䑕鬚栗 尾筆、銅綠筆格、大小龍茶、惠山泉等物為潤筆。
君謨大笑,以為太清而不俗。後月餘,有人遺余以清泉香餅一箧者。君謨聞之,歎曰:「香餅來遲,使我潤筆,獨無此一種佳物。」兹又可笑也!「清泉」,地名;「香餅」,石炭也;用以焚香,一餅之火,可終日不滅!(《歸田錄》)
兩人情誼可見!蔡襄猝逝,永叔遠在山東,不克親臨弔唁,特寫<祭文>派專使臨奠;<祭蔡端明文>有云:嗚呼!盛必有衰,而生必有死;物之常理也。生為可樂,而死為可哀,人之 常情也。而又有不幸於其間者,宜其為恨於無窮也!
(中間言蔡襄得意時之 盛況。略)及其衰也:母夫人䘮猶在殯,而公已卧病於苫塊之間,而愛子長 而賢者遽又卒於其前;遂以奄然而瞑目。一孤藐然以為二䘮之主,嗚呼! 又何其不幸也!此行路之人聞之,皆為之出涕,况於親戚朋友乎?况如修者與公之遊最久而相知之最深者乎?夫世之舉逺以為言者,不過曰四海;而閩負南海,齊臨東海;使修不得躬一觴之奠,冩長慟之哀,此其為恨 又可涯哉!尚饗!
歐陽修對蔡襄的書法,推為當代第一;他的<學書>詩說:蘇子歸黄泉,筆法遂中絶。賴有蔡君謨,名聲馳晚節。
醉翁不量力,每欲追其轍。人生浪自苦,以取兒女悦。
豈止學書然,自悔從今決 。
「蘇子」指的是蘇舜欽兄弟,都擅長書法。歐陽修一再推崇蔡君謨的書法,以為是當代第一;後來蘇東坡也常如此說。而蔡襄與蘇軾(1036丙子-1101)、黃庭堅(1045乙酉-1105)、米芾(1051辛卯-1107),就被稱為宋代四大家!
蔡君謨的詩文「清遒粹美」,謹選錄詩作分享:<夢中作 年十八時入京就進士舉過舒州相城夢中作>:
白玉樓臺第一天,琪花風靜彩鸞眠。誰人得似秦臺女,吹徹雲簫上紫煙。
夢兆登第!也是美談!
<過白樂天墳>:
樂天本才士,羽儀初頡頏。脱身避禍機,遂得林泉尚。
生愛香山遊,死亦香山葬。悠悠醉吟魂,終古填幽壙。
小堂松檜間,躋攀白雲上。春日照伊流,素波明演漾。
草樹豈有情,一步一囘望。
白居易墳在伊水旁香山上,臨弔者不斷!
<落花>:何事蒼苔數㸃紅,曉來花片落春風。可憐春色兼花盡,今古此情無處窮。
<落花>:城頭蔓草受新霜,天外孤鴻叫夕陽。送客情懐楓樹老,蓍人襟袖菊花香。
無論春或秋,都有「落花」之嘆!
<讀離騷經>:
莫怪靈均戀楚濱,可能臣子外君親。精心獨去珠無纇,飛語潜來箭有神。
宋玉招魂推意逺,揚雄流涕掩書頻。江邊自是修門路,嗟苦先生隕此身。
<庚子上元即事>:
老去年華只自驚,又蓬佳節向山城。春臨半夜寒猶重,月到中天色更清。
上客風流連宿醉,遊人歌調得新聲。遥思鳯闕行時令,紅繖朱欄萬燭明。
<庚子上元即事>:
醉後歸來月滿衣,重重花影帽簷欹。行人路畔猶相笑,未似山翁倒接䍦。
兩首<庚子上元即事>詩,都是在仁宗嘉祐五年庚子(1060)所作,當時49歲,任泉州知州。重修洛陽橋。是年七月,調陞開封府知府。
<春日>:東風吹雨濕鞦韆,紅㸃棠梨爛欲燃。擬買芳華贈年少,紫榆春淺未成錢。
蔡端明誕生仲春,於「春日」自多感懷!
蔡君謨著有《茶錄》,集中<北苑十詠>,敘<採茶>、<造茶>、<試茶>等事;<造茶>題下自注:「其年改造新茶十斤,尤極精好。被㫖號為上品龍茶。仍歲貢之。」他第一次知福州是在慶曆四年(1044年)八月。七年(1047年)十一月,改福建路轉運使。至皇祐二年(1050年)九月,回朝判三司鹽鐵勾院。進「龍茶」在轉運使任上。蔡君謨精製貢茶,士論惋惜;東坡云:
蔡君謨始加法造小團茶,貢之。富彥國歎曰:「君謨乃為此耶!」(《東坡志林》)
富弼(1004甲辰-1083)字彥國,天聖八年舉茂才異等科,是亦君謨同年。故特惜之。
元・熊禾(1247丁未-1312)更說:
宋初,丁謂漕閩,貢額驟益,觔至數萬。慶曆承平日久,蔡公襄繼之,製益精巧,建茶遂為天下最!公名在四諫官列,君子惜之!歐陽公修雖實不與, 然猶誇侈歌咏之;蘇公軾則直指其過矣」(《勿齋集・北苑茶焙記》)
丁謂(966丙寅-1037)曾任福建路轉運使,大量增加了建茶貢額,招致民怨!丁謂位至宰相,卻名列奸臣傳!而蔡端明精製小龍團茶,遂為玉瑕!
蔡君謨於景祐三年(1036)范仲淹被貶饒州時,曾作<四賢一不肖>詩諷刺時政;四賢指:范中淹(989己丑-1052)、余靖(1000庚子-1064)、尹洙(1001辛丑-1047)、歐陽修;一不肖指高若訥(997丁酉-1055)。一時名震天下! 此稱「四諫」者,乃其後仁宗親擢余靖、王素、歐陽修與蔡襄為諫官。
蔡襄著有《荔枝譜》,計三十三品,而極言莆田荔枝「陳紫」之美,以為天下第一;有<七月二十四日食荔枝>詩:
絳衣仙子過中元,别葉空枝去不還。應是天人知憶念,再生朱實慰衰顔。
又稱「荔枝」為「丹實」、「驪珠」,其後曾鞏(1019己未-1083)於熙寧十年(1077)八月知福州之一年內,曾有<福州擬貢荔枝狀>,請准貢荔枝。至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(1154)八月,始罷貢。
謹成四句紀念;<蔡忠惠公君謨讚>:端明書帖垂萬年,忠孝友于興化賢。茶錄包涵陸鴻漸,荔枝譜讚陳紫先。
按:莆田、仙遊本在泉州轄下,後合為「興化軍」。